應用

技術

物聯網世界 >> 物聯網新聞 >> 物聯網熱點新聞
企業(yè)注冊個人注冊登錄

智能手表不做“大號手環(huán)”?那得看看這個新系統

2021-05-25 15:14 雷科技

導讀:兜兜轉轉,Google和Wear平臺回到原點

兜兜轉轉,Google和Wear平臺回到原點

時隔兩年的Google I/O,公開了這家公司關于工作方式、社會責任、人工智能前沿與應用、智能手機的一系列新的思考結果,還帶來一個沒有多少人期待但也頗為意外的消息:旗下可穿戴智能平臺再度改名,迎來三星和更多設備廠商支持,并且會擁有更現代化更省電的使用體驗。

在經歷Android Wear、Wear OS階段后,Google將這個用于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統正式改名為Wear,不強調OS身份也沒有Android品牌露出。技術層面進化卻不小——與三星Tizen系統的手表版本合并成統一平臺并繼承各自的優(yōu)勢,而未來的三星、Fitbit智能手表將采用Wear。

開發(fā)者對這個全新平臺的特性做了許多承諾:保持流暢動效和交互的同時,應用啟動速度提升30%;從底層的內核部分改善耗電,手表常開心率跟蹤也能陪伴睡眠,到第二天也有剩余電量;為開發(fā)者提供更輕松強大的手表應用開發(fā)環(huán)境,設備廠商能深度定制體驗。

Wear得到了許多體驗上的進步,如手機上不陌生但在安卓手表上還屬頭一次的雙擊按鈕快速切換應用;再比如橫向滑動切換的Tiles卡片界面開放給第三方開發(fā)者,給到用戶自定義手表快捷功能的空間更大了;重新設計了Google Pay和谷歌助理,Youtube音樂也將來到手表上。

總的來說,Google展現的是一個符合當下可穿戴設備發(fā)展前沿的智能手表平臺,只不過在這場發(fā)布會之前,它往往都顯得十分低調且動作緩慢,不像是可以驅動設備去和Apple Watch或其他暢銷可穿戴設備匹敵的平臺。

起了個大早,還沒趕上集

Google智能手表之路起源于七年前,在2014年3月19日的Google I/O,公開了從當時正大步流星的Android分支而來的Android Wear。彼時整個可穿戴市場方興未艾,無論是高端代表Apple Watch還是親民暢銷款小米手環(huán),都要再等待半年才正式登場,可見Google眼光之長遠。

首款采用Android Wear的智能手表是moto 360,幾乎是完整圓形的表盤驚艷全場,同時期安卓陣營的主力廠商三星和LG也分別發(fā)布了各自的產品。和Android的完全開放并不一樣,這個超小屏平臺并不允許廠商自定義界面和功能,不同產品不同品牌之間的體驗拉不開多少差距。

然而產品體驗和銷量都不盡如人意,摩托羅拉和LG在短短幾代內便退出了智能手表市場,三星則將后續(xù)手表換成了自家Tizen系統。雖有持續(xù)、小規(guī)模的迭代,并在2018年3月更名Wear OS,但國際市場上搭載該平臺的手表往往是奢侈品牌或小眾品牌,沒有大規(guī)模出貨產品。

蘋果再一次完成了市場教育,綜合多家調研機構數據,Apple Watch系列獲得了9000萬臺全球市場規(guī)模的約40%,采用獨立平臺的三星、華為、Fitbit各有近10%,頭部廠商中沒有Wear OS陣營的身影。它在大眾視野中淡薄到快被忘記,直到宣布合并、改名,才找回點存在感。

Google在現在的Wear平臺上都做錯了什么,又錯過了智能手表和可穿戴設備的哪些機會?值得Google、Wear陣營中的所有廠商以及其他競爭對手吸取教訓。

難以兩頭兼顧的續(xù)航和體驗

在行業(yè)視角中,可穿戴設備由真無線耳機、智能手表、智能手環(huán)等品類共同組成,雖然到2020年已經是規(guī)模將近4.5億臺的龐大市場,但其中高達八成的部分都屬于智能手表外的產品。智能手表現在分為兩派,“大號手環(huán)”以及全功能手表,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思路。

手表形態(tài)小尺寸機身下,往往難以提供高性能和長續(xù)航,于是“大號手環(huán)”選擇在智能手環(huán)上做加法,主攻可以連續(xù)使用兩周左右的長續(xù)航,以及預裝的天氣、運動、健康、支付等有限體驗。從市場反饋來看,消費者認可這個路線,常用功能做好還不用頻繁充電就是個好產品。

作為全功能手表代表,Apple Watch完全放飛自我:追求可安裝應用和流暢度,而續(xù)航短到前幾代都無法監(jiān)測睡眠,換用LTPO屏幕才能長期顯示時間。正面效果則是在健康、效率、獨立通信等高端功能做到優(yōu)秀,還基于高定價做好質感,完全把握住了奢侈品之下的高端市場。

目前搭載Wear OS的手表,無法在上面兩種路線中找到平衡。兩天續(xù)航已是絕大多數產品的極限,應用生態(tài)、連接體驗、智能交互等高級功能也談不上多好用,兜兜轉轉兩邊都沒有做踏實。這其中有硬件平臺效能不夠強大的緣故,卻足以說明Google在軟件上的工作不算充分。

與手表端Tizen合并被視作Wear平臺重大利好,原因就在于三星在蘋果之后,以一己之力建立出了較為融洽的智能手表體驗。三星在手表上沿用和手機一致的One UI界面,美觀且有高度自定義空間,健康、運動、提醒、交互都屬第一梯隊,只是第三方應用相較之下少得可憐。

假設能將Wear已有的生態(tài)基礎和Google服務,與Tizen的優(yōu)秀視覺交互體驗有機結合,那么我們有可能見到一個能在全功能手表路線上,可以和Apple Watch的watchOS相提并論的生態(tài)。

很不Android的系統定制限制

如前文所述,雖然Wear平臺的血脈從Android分化而來,但Google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允許廠商像手機那樣高度自定義手表系統,而是使用其指定的原生界面。無論手表屏幕是方是圓,用戶都要面對幾乎一致的使用體驗,并且必須在廠商應用外搭配Wear應用連接手機。

安卓陣營之所以能在手機市場發(fā)展為第一大陣營,就在于開放系統定制權限讓各個廠商有了發(fā)揮能力的空間,可以踩著Android的巨人肩膀提供同時期更領先的表現。手表的封閉保守,在過去幾年間使所有廠商的想法都受限制,只要Google不更新就無法拿出更多進步。

小天才為首的兒童手表可以視作這一方向的“照妖鏡”,高端兒童手表大都采用Wear手表相似的芯片和硬件規(guī)格,這些廠商卻選擇自行從Android開始定制手表體驗。于是有了定位、兒童社交、手表拍照等,足以切中孩子和家長的功能,銷量高到甚至能在市場報告中名列前茅。

Wear OS在中國無法使用Google服務,本地化體驗相當尷尬,但成了撬動平臺開放定制的“試驗田”。小米手表和OPPO Watch等產品,就是在原有功能基礎上加入有各自品牌特色的界面設計和功能,產品的差異化和優(yōu)缺點不僅限于手表外觀,更補足了上游沒能做完的工作。

很顯然,隨著Wear平臺宣布開放自定義權限,各家廠商可以高度定制體驗,讓手表和手機等設備的協同更為深入,轉機或許就在眼前。

至今未見“帶頭大哥”

除了系統定制權,Google和廠商在手表系統上的合作模式也和手機有不少區(qū)別,它在過去七年間從未親自下場打造手表產品。而在手機和平板市場,早先定位于開發(fā)者用機而后轉向高端市場的Nexus和Pixel品牌手機平板,向來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Google產品,也有技術代表性。

正當我們以為智能手表相當特殊的時候,Google官宣收購Fitbit,這是一家從未有過Android Wear或Wear OS產品的可穿戴設備公司,但旗下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huán)都在海外占有不小份額。而后卻是沉寂,長達近兩年的時間中,Wear OS少有變化,Fitbit也沒有推出相關產品。

等到今年年初收購通過批準,這屆I/O大會宣布Fitbit將在之后的產品中采用Wear平臺,Google才表現得終于想起來有這么一回事了,生態(tài)主導者開始親自下場打造產品。這也伴隨著一個遺憾:正式完成收購后,Fitbit官宣退出中國市場。

以往的Fitbit產品大都走時尚、科技感、親民化路線,在加入Wear陣營后它能否將產品帶到Pixel的高度,能否像Pixel的影像技術路線、系統優(yōu)化策略或者是微軟Surface的工業(yè)設計那樣,推出更加優(yōu)秀的智能手表指導整個陣營向前?會是最大的看點。

結語

至此,我們總結了Wear這個“全新”可穿戴設備平臺的前世今生,看到Google和合作廠商在這一領域的不同嘗試,也歸納出它在市場中始終少有聲量的原因。

Wear或許還不夠成功,不過在Google和三星共同推動,Fitbit親自下場打造設備,開放更多權限給第三方廠商的將來,我們將有望見到更多成果。

這是Wear走向成功的道路嗎?我們尚不知曉答案,但它需要堅定且持續(xù)地走下去。